据央视新闻,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草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增强政策协同效应。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实施《条例》为契机,规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以及有关活动,积极促进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力维护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坚持安全为本,着眼生产销售、组装改装、登记识别、人员资质、运行监控等全链条,加快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健全监管服务平台,提升监管服务能力,确保飞行活动安全有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技术融合创新,丰富应用场景,完善产业生态,更好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笔者认为本次条例的颁布是国家立体交通规划具体实施的新起点,将推动低空域无人飞行器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使其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明确安全性监管及相应服务是无人机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9年前后国内迎来了一波eVTOL的投资热潮。作为未来低空空域中飞行的高端飞行器,其商业化备受瞩目,由于采用了前所未有的运行概念,对飞行器指标也提出了严苛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见证历史。
实际上,我国0~1000米范围内的低空空域中,已经有了一个庞大飞行器群体在从事商业活动,这就是截至目前约100万架的工业级无人机,且这个群体在以25%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2022年,我国的工业无人机飞行小时数和架次呈现了跨越式的增长,飞行小时数从2021年的1700万小时增长为去年的2700万小时。以安全为中心的对这些飞行活动监管和第三方服务势在必行。以此为基础的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环境将会是最先到来的商业化风口,我们预计国内的市场规模在300~1000亿元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