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M 如何赚大钱——提前预定9万亿美元的市场 本文作者– AUTHOR –刘莹博士,安擎科技创始人/CEO,拥有EMBA和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教育背景涵盖中国、瑞典、德国和美国,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曾任波音研究与技术部中国区研发经理,擅长人工智能算法,对航空系统工程和低空域交通领域有深刻理解。 图片来源:NASA Graphics/ Alex Gulino根据摩根史丹利2021年5月的最新预测数据,到204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Urban Air Mobility,简称UAM)的市场规模(Total Addressable Market,简称TAM)将达到1万亿美元,2050年将达到9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根据此份报告的预测,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空中交通市场,在2030年之前占全球市场规模50%以上约260亿美元。这一预测是基于美国汽车和运输团队的数据进行的自底而上的估算,然后以各国GDP为乘数外推到全球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在摩根史丹利2018年12月的蓝皮书《飞行汽车:城市空中交通对投资的影响》[1]基础上对TAM做了可观下调,并对2040年的运输和物流在市场构成中的占比由28%提升到52%。下调TAM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机构越来越认识到监管因素可能延缓市场增长。而监管机构,如美国联邦航空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简称FAA),中国民用航空总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CAAC)的顾虑主要来自安全因素,包括飞行器本体安全和空域/运行环境安全。对于飞行器本体安全的把关会体现在对适航认证标准的相应修改,如适航认证标准中的23部、27部等。空域安全会体现在空中交通管理的相应法规和底层架构的修改。无人机侧安全、可控的自主飞行系统和确保运行安全的无人机数据服务平台对空域开放和城市空中交通的安全开展至关重要。摩根史丹利的数据中对2040年市场构成也做了大幅调整,相比2018年的预测报告,运输和物流占比大幅提升为52%,绝对数值上调了24%,而共享出行(空中出租车)的占比维持46%没有变化,绝对数值下调了33%。NASA在城市空中交通市场分析报告[2]中指出,无人机物流市场将于2030年承担5亿单“最后一公里”配送运输服务。 图表1 UAM全球市场规模Frost & Sullivan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城市空中物流交通市场规模预计达46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达到207亿美元,占比约45%。价值估算方面,以2020年全国快递配送单量740亿,每个配送员的平均工作效率为100单/日来计(一年计365天),快递配送行业一共需要202.74万个配送员。假设一架无人机载货能够替代两个配送员,则行业共需101.37万架无人机载货。无人机载货一年可替代快递行业劳动力成本1528亿元。以配送员平均月薪6281元计,每购置一批无人机载货队,在使用寿命3年内,可替代配送员三年工资4584亿元,平均每年可替代劳动力成本1528亿元。相比过去需支付传统物流车队的成本平均每年的企业降本效益为1089亿元。此外,当前中国的工业无人机的总体市场规模达到727亿元人民币,经过自2015年以来的高速发展,已超过消费类无人机并达到近50%的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 图表2 Frost & Sullivan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2015年-2024年预测)笔者观点UAM市场在近5~10年会呈现出“大物流、小载人”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中国市场会倍数放大。不盲目跟风,以可复制的本土化落地场景来验证和迭代产品系统是该领域初创公司的必备修养;航空业运营经验和销售渠道是开启通往9万亿美元市场大门的密钥。市场化程度和进入壁垒方面,工业无人机的充分市场化使以消防应急和物流为主要落地场景的城市空中交通(UAM)的研发和供应链成本得到大幅降低。工业无人机行业产业链中部分无人机研发、整机组装环节已较为成熟,应用服务潜力巨大。无人机所需要的碳纤维材料、特种塑料、锂电池、磁性材料等关键配件及材料,在深圳、成都等地产业配套齐备。这都为开展无人机整机组装和提供应用服务的商业模式提供了优越的人才储备和供应链环境。[1] Flying Cars: Investment Implications of Urban Air Mobility, Morgan Stanley, 2018.12[2] GOYAL R.Urban ait mobility (UAM)market study[EB/OL].(2018-11-21)[2020-03-05][3]《中国工业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Frost & Sullivan,2021年